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家谱是同脉血亲传承其家族世系以及先祖事迹的基本载体,见证了整个家族不断的繁衍发展。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倦鸟已知归巢,何况人乎。有史以来,人类对其先祖有着独特的情结,而最传统的保存祖先事迹的载体就是家谱。
家谱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古籍《禹本记》、《牒记》、《世本》等书中的“帝系”、“世系”、“氏姓”诸篇,均属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家谱档案写成。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以“本纪”述帝王,以“世家”述王侯,以“列传”记人物,其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东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家谱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公卿。
家谱,亦称谱、族谱、宗谱、世谱、家乘、谱牒等,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三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行次、时代、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十八氏孙:善元在主持家族会议
国内保存中国家谱最多的机构有上海图书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中心和宁波天一阁,它们被誉为我国三大家谱中心。其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数量,几乎是国内其他公共藏书机构所藏家谱的总和,现藏有2.2万种11万余卷(册),且其所藏家谱多为原件,不少为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活字本和刊本,年代最久远的是宋朝内务府写本《仙源类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建立的中国家谱档案馆,收藏有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8000多个中国姓氏的30余万卷(册)电子、缩微胶片和纸质的家谱。
在国外收藏家谱档案最多的是创建于1894年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总部在犹他州盐湖城。该馆收藏了27.4万册家谱(图书),200多万卷缩微复制件,涉及3亿多个姓氏。其中收藏中国家谱17099种,地方志书5043卷(册),清代东北八旗户口册4375册,是国外收藏中国家谱档案最多的机构。20世纪90年代,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曾在我国某省级档案馆购买过这批清代八旗户口册的缩微胶片。
上述国内外机构收藏了丰富的中国家谱档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家谱档案保管基地和检索中心,为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保存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文献。就档案馆而言,和这些机构相比,收藏家谱的种类和数量差距不小。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殷墟出土的刻有甲骨文的谱牒,骨片上就记载有姓氏等内容。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出现。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和档案资源,它对于深入研究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均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而且对于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家族团结,保证家族血脉清晰,因此家谱包含着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在“文革”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被毫不留情地批判,家谱被视为“四旧”扫除,大量家谱付之一炬!孝敬父母、家庭和睦不再是美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文革”,拨乱反正,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认识到续修家谱是传承历史文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如今续修家谱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传统家谱仅记载父系世系的惯例,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发生改变,家谱中的这种变化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嬗变,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续修家谱的风气盛行,给各姓氏家族及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征集家谱带来机遇,万不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积极主动地征集家谱档案,进一步丰富家族资源,努力提升家族服务文化建设和服务民生能力。
最终,人要落叶归根。修谱可以:明辨世系,尊祖敬宗;教化子孙,传承文明;凝聚族人,和谐社会;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家谱序言,前人之述备矣;谨记斯言,以备后人考也。
化和文明,不少家族着手续写家谱,又使人们重新重视家庭美德的传承。
|